《世界里的中国》是韩毓海教授所著的一部深刻剖析中国历史与世界关系的著作。本书既以独特视角突破传统历史叙事框架,将中国发展置于全球文明交流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又凭借深厚学术功底与敏锐时代洞察力,勾勒出中国与世界互动交融的立体图景。
1.中国文明的世界性特质
中国文明特质以挑战传统中国形象的“封闭保守”为起点,通过大量历史事实揭示中国文明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开放性与世界性本质。书中系统梳理了丝绸之路、佛教东传、郑和下西洋等关键历史事件,有力论证了中国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始终与世界保持密切联系。其中,郑和下西洋的和平外交实践与西方殖民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生动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下观”中“协和万邦”的政治智慧。而对中国传统“天下观”与近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差异及融合的分析,更为读者理解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中国立场提供了重要历史维度。
2.中国与世界体系的碰撞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互动并非简单的“冲击-反应”模式,而是充满复杂性与能动性。书中揭示了从清帝国、民国到新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时展现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尤其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对打破殖民体系、重构世界秩序的历史性贡献,这些碰撞与调适相互交织,共同熔铸出中国人的智慧体系,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在全球治理的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从经济合作到气候变化应对,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数字文明共建。书中不仅系统阐述了中国方案的世界价值,更从根本上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文化根基与现实可行性。作者通过长时段历史比较的分析框架,深刻揭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精神实质:中国方案不是要取代现有体系,而是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思考
1.历史纵深思考意识的指导意义
在《世界里的中国》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建立“大历史观”的重要性。作者展示的历史分析方法提醒我们,任何现实问题都有其历史脉络和世界背景,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应保持宏观视野,如书中提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不能仅将其视为经济合作项目,而应理解为古丝绸之路精神延续的文明交流实践。这种历史纵深思考的认知,将帮助我们在工作中超越短期绩效考量,注重长远文化影响,在落实工作中更好地兼顾历史经验与现实创新。
2.文明互鉴视角下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
在《世界里的中国》勾勒的文明画卷中,最精彩的不仅是对中国文明世界性特质的论述,更在于深化了对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辩证关系的理解。从文明互鉴视角出发,我们既要反对盲目崇外,也要防止狭隘排外,而应在深刻认识自身文化根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文明对话。这一点对当前对外宣传工作尤其重要——我们需要学会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同时坚守中国价值的独特性。在日常工作中则应注重挖掘服务对象的切入点,主动探索对象群体的共鸣点,避免自说自话的宣传误区。
3.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实践创新
在《世界里的中国》的书页里,藏着一把丈量时代的标尺。作者对全球化与本土化辩证关系的分析,明确指出全球经验可借鉴但不能简单复制,必须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比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既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中国农村特点和群众需求。书中关于“地方性知识”价值的讨论,更提示我们在推进工作时要加强实地调研,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将全局视野转化为解决本地问题的创新实践,用行动之笔续写服务人民的新篇章。
(推荐人李茜系共青团资兴市委员会副书记)配资手机平台
旗开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