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妆店莎莎国际股票配资炒,继续收缩线下门店了。近日,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透露,其在中国内地的最后18家线下门店会在6月30日前全部关闭,这意味着该香港美妆集合店将退出中国内地线下零售市场。
莎莎国际的2025财报显示,公司全年业绩呈现大幅下滑态势,营业额同比减少9.7%,降至39.42亿港元;净利润暴跌64.8%,仅录得7697万港元。其中,中国内地市场营业额减少10.5%至5.21亿港元,线下渠道占比仅为19.7%。
莎莎国际宣布,集团计划重整中国内地业务布局,调整线下营运模式,目前18间线下店铺将有序关闭,并改以供货商的形式,向中国内地合作方提供莎莎指定的品牌产品,继续服务中国内地地区的顾客。集团相信,此轻资产模式的转变,有助降低营运成本,提升经济效益,预计2025/26财政年度可覆盖内地超过20间美妆线下店铺。截至2025年3月31日,莎莎国际在中国内地已关闭14间店铺。截至5月31日已经关闭9间,其余店铺预期在6月30日前全部关闭。莎莎国际表示已预留3000万港元专项闭店成本,用于支付员工遣散、门店赔偿及存货处理等费用。
根据莎莎官网信息,莎莎于1978年成立,为亚洲著名美妆产品零售集团。集团于1997年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目前业务遍及香港及澳门特区、中国内地及东南亚,销售逾600个产品品牌,涵盖护肤品、香水、化妆品、护发、身体护理产品、美肌保健产品及家用美容仪器等。巅峰时期,莎莎国际在全球市场开店规模超过280家。
莎莎国际的中国内地市场布局始于2005年,曾凭借“免税店同款”“低价大牌”等标签吸引消费者。2012财年,公司就新增了28家门店,净开店22家门店。当时,也正是莎莎国际在内地销售额迅速膨胀的时期,当年销售额增长了近乎一倍,达到2.91亿港元。2021财年,其内地门店数量一度扩张至77家。然而,随着国货美妆崛起、本土美妆集合店抢占市场,莎莎国际的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根据莎莎国际披露的财报,最近10年的大多数时候,莎莎国际在内地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2022财年起,莎莎国际开始收缩内地线下业务,门店数量开始断崖式下滑,从77家锐减至37家。
值得注意的是,莎莎曾因产品质量问题被处罚。2024年9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官网显示,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经营的“sasatinnie 沁润护手霜”菌落总数抽检不合格,超标410倍,被罚99万元。同年3月,莎莎中国还因“在广告中涉及疾病治疗功能,以及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而被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0.4万元,并责令停止发布相关广告。
对于此次关店原因,财报提到,内地线下门店的租金成本高企、客流量持续下降,以及本土美妆品牌和电商平台的激烈竞争,是导致关店的核心原因。美妆行业分析师张敏认为:“在中国内地市场,国际大牌和新兴国货品牌都加大了线上直营力度,价格更透明,促销更频繁,削弱了集合店的渠道优势。最重要的是,消费习惯出现了不可逆的线上化趋势。”
全面撤离线下市场,并不意味着莎莎国际将放弃整个中国内地市场。莎莎国际表示,中国内地线上业务占当地营业额超过80%,同时愈来愈多顾客倾向网上购物,加上集团目前的线下店铺数目,无法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综观以上,集团为了迎合当地消费趋势,决定关闭所有线下店铺,集中资源专注发展线上业务。
莎莎国际在中国内地的线上渠道仍展现出一定韧性。2024/25财年,内地线上营业额微增0.6%至4.18亿港元,占地区总营业额的80.3%,并占集团总线上营业额的58.4%。集团自有的微信小程序每月活跃用户数量(MAU)按年增长13.4%。相对应的是,港澳地区的线上渗透率仅为6.7%。
对于未来发展,莎莎国际表示,公司将加大在热门社交媒体平台及数字渠道的宣传力度,通过直播带货、微信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提升品牌曝光率及竞争力。对于中国内地市场,其表示“对中长期发展保持审慎乐观”。
受财报表现不佳及内地闭店消费影响,莎莎国际股价连续下跌多日,截至发稿时,报0.55港元/股,市值17.07亿港元。
特朗普手背现大
旗开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